本帖最后由 zniel 于 2017-1-9 15:13 编辑
阴阳五行的思想,贯彻《黄帝内经》的始终,形成了中医的体系。如果不懂得阴阳五行的思想,学中医是不会入门的。
今天,就简单讲讲五行。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为什么能贯彻中医的始终,既能解释气机,又能说明病理,还能详解药性(四气五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内经》说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也,然其要一也。”就是说要想明白阴阳五行,是要靠推的,要靠引申的,这也是理解和应用阴阳五行的关键,也是“活学活用”的关键。
一、外界对五行的误解
一般外界对五行的误解有二:
一是误会五行为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这种说法说古人认为世界是由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也就是说,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五行,是五种物质。而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木头,火焰,土块,金属,水的相互作用。比如,土生金,就是金属是从土里产出的。再比如,金克木,就说斧头可以砍削木头。某国学大师曾经举例子,往一棵树上钉一颗钉子,那棵树就会死亡。我怕我自己的见识不到,真的去试了一下,那棵树只是用疤痕包裹了那棵钉子,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所谓“朴素”,不过是“愚蠢”的尊称。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污蔑祖宗,于是用了一个“朴素”的字眼。
这种解释,在中医界普遍存在。
如果说第一种误解是对五行过浅的解释,属于“不及”,那么,第二种误解就是对五行过深的推测,属于“太过”。
第二种误解认为五行是一种玄学,是神秘莫测的。这一类人也把五行应用于风水,命相,占卜,甚至跳大神。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去追究“五行”的真意,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超自然的不可解释的学说。
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一说“怪力乱神”就不会踏实地去钻研学问。
二、五行的含义
五行,实际上是对“阴阳”的细化,是五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五行还是古人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象出来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公式,确实可以用于我们现在已知的各种领域。所谓“放诸四海而皆准”。
五行,由“木火土金水”构成。要想真正理解五行,就要切实地深刻地理解“木、火、土、金、水”是什么意思。那就涉及到古人写作的“赋、比、兴”的手法,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天人合一
五行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体现。本来,中医学的三大特点:“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现在教材上删除了“天人合一”,只讲“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实在是令人齿冷。其实“天人合一”才是问题的关键,才是前提,才是真正的思维模式。“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才成立的,离开天人合一,中医只能陷于为消症状而开方子,不讲气机。
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 天人合一是一种思维模式,我们生于此天地间,我们的身体的运化的功能也符合此天地间的规律。天,用在外界,可以说就是自然规律,万事万物所遵循的生长收藏的规律。而在此天地之后才出现的我们,也是适应了此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规律,才能一直生活发展到今天。我们只能适应环境,适应规律,不可逆天而行。天,用在我们身体里,就是那个运化规律,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思维习惯。
总之,“天人合一”是一种切实存在的规律,是一种要推理要引申的思维模式。古人 写文章用到的“赋、比、兴”就是适应了这个规律。“兴”的手法是不是古人所创,而是被我们古人天才地发现了。
“赋”就是直陈其事。用以描述说明的文字,都属于“赋”。而“比”就是比喻,比较明显,形象,一般人都能看出来。而古人常用现在不常用的“兴”的手法往往令人捉摸不透。孔子说,诗,可以兴。古代最常用“兴”的手法的就是《诗经》和一些特别优秀的古典诗词。相对于“比”来说,“兴”比较隐晦。是要通过对所描绘事物的深层次的理解,完成对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事物的内在性质含义的比喻。表面看来,二者没什么关系,一旦通过注释明白了作者想表达的道理,就会感觉二者确实在某方面真的非常相像。
“赋、比、兴”请参考我的博客上的解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包括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也可以引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以指代国民党或者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舞银蛇”之“山”和“驰蜡象”之“原”可以指代为了推翻反动统治的无产阶级。同时,在我们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和难以解决的矛盾的时候,想想这首诗,不也可以给我们增加勇气吗?任何巨大的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艰难困苦的重重压迫都不是绝对的,我们都可以凭借意志和学习而“欲与天公试比高”。
同理,《内经》所说的“阴阳”“四季”“五方”“五行”“六气”也都有各自深刻的含义,绝对不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么简单。《内经》之所以让人捉摸不透就是因为她广泛地使用了“比兴”的手法来表现人体内在无形的常人不易感知的气机。
想要明白《内经》真谛,一定要学会“比兴”的手法的欣赏。
同时,我们汉字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就是“赋比兴”手法的具体运用。汉字开始的“象形”“指事”“会意”阶段可以说就是“赋”的手法的运用,而到了“形声”“转注”“假借”阶段就广泛运用了“比兴”两种手法。所以,汉字总是有一个本意,其他的含义都是“引申意”,“引申”不就是“比兴”吗?
比如“经”字。为什么“经典”,“经脉”“六经”都用这个“经”字呢?经的本意是织布机上的纵线,经线。而织布机上的经线经线的特点是固定不变。要想织出不同的花色和图案,靠的是横向的纬线的变化。纬线可以变化,而经线不能变。由此,引申出“固定的,恒常不变”的意思。而“经典”“经脉”“六经”都是具有固定的,恒常不变的规律的意思。这,就是“兴”的手法在造字上的运用,这种运用是十分广泛的。
“耿”,是一个会意字。左“耳”右“火”,表示燃烧时能够发出声响的大火。而由大火的明亮引申出品格高洁,如“耿直”,“忠心耿耿”。表面上看,大火和品格高洁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所以不能算是“比”,而是用了“兴”的手法。需要加注解才能明白。
四、五行的含义
五行是古人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会经历的五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过程的五个阶段,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公式。
五行的定义,可以在《尚书·洪范》里查到。
“木曰曲直”。木的属性特点就是“曲直”,由“曲”到“直”。想明白“木”所兴起的内在的含义,一定要首先清楚完整地知道“木曰曲直”的字面上的意思。“曲直”就是“由曲到直”。水往低处流,水在弯曲的河道中流淌的时候,速度缓慢,在比较直的河道中流动的时候速度会加快。古人说“三弯顶一闸”。由于古人没有现在的科技,设立水闸比较困难,想控制河流的速度,就在陡峭的河道上多设几道弯。所谓“山路十八弯”,弯曲的河道流速缓慢,比较容易控制。那“曲直”的含义就是从运化速度慢到运化速度快。运化速度慢属于收藏,那运化速度相对快就属于生发。木就是由收藏到生发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用“木”呢?一粒种子,种在土里,在合适的温度水分的环境中,生根发芽,不就是由收藏到生发的过程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最先映入眼帘,最能表现生机的,也是草木一类。所以,用“木”代表生机,生发的过程和能力。
在陡峭的山上修路,要修成盘山路,也是利用的“曲直”的原理。
“火曰炎上”。“火”的属性特点就是“炎上”。“炎上”,就是温热,就是光明,就是向上向开阔里发展。这在《四气调神大论》里叫“蕃秀”。夏天来临,阳光热烈,树木也都枝叶繁茂,田地里的农作物果实累累,这一派欣欣向荣才是“炎上”的表现。对于人体而言,只有运化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把摄入的水谷消化完全,变成身体能够利用的精微物质。“炎上”就代表气机生发起来之后,进一步积累盛大,到了“生长”的过程。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属于阳的,一定向上发展。所以,“火曰炎上”。
“金曰从革”。“金”的属性特点就是“从革”。这个过程比较费解,众所周知,金是代表气机的“收敛”,“从革”是怎么引申出“收敛”的呢?“从革”的“从”字,是参与的意思。“革”字构型源自双手加工兽皮,脱去兽皮上的毛。所以“革”的本义为制作皮革。制作皮革,就是去掉兽皮上的毛和血等不需要的东西,得到比较精华的皮革的过程。引申到人身来说,把运化好的水谷去除糟粕和多余的水分,得到精华的过程,就是“金”的收敛的过程。
为什么用“金”呢?得到金属的过程是通过冶炼矿石,去掉矿渣。内在的含义都是去掉以前参与的而现在不需要的糟粕的过程,都是去粗取精的过程。
“水曰润下”,“水”的属性特点就是“润下”。“润”是三点水加一个“闰”。古代的历法,十二个月不到365天。几年下来,就会多出一个月。(这里不讲历法,所以不说闰月的具体算法)所以,古人设置了一个“闰月”。 《说文解字》说,“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闰”,就代表“多出来的那个月份”。加上三点水,就表示“滋润”“润滑”,都需要添加一点润滑液,多出来一点东西才能“润”。“润下”,对于身体来说,就是把“生长收藏”一周所收获的“多出来的精”存下来以备将来所用。
“土爰稼穑”,“土”的属性特点是“稼穑”。其中,“稼”是“种植”,“穑”现在用的少,是收获。穑的本字是“啬”,为会意字,是储存粮食的意思。“稼穑”就包括了种植和收获,生长和收藏两方面的含义。所以,其实并没有单独一个“土”行,其他四行平衡就是土。土还是“阴中之至阴”,是真正的精。这里的“爰”为“凭借”之意。就是其他四行如果想发挥作用,都要凭借土,凭借阴中之至阴这个物质基础。
以上,是对五行的简略解释。如果真正想明白五行,想用五行去知道临床,要结合《黄帝内经》的论述,结合《伤寒论》的内容。此文只是一个引子。
文章来源:耿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