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le 于 2017-6-28 18:04 编辑
我们知道医生通过切脉所获取的信息,被称为脉象,而脉象是临床诊病的重要依据。
脉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以下通过三个要点说明
一、心动应脉
根据中医理论,心具有主血脉的功能。血指血液,脉指脉管,也称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所以也称为脉道。
什么是心主血脉?
是指心的阳气,可以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心脏不停地搏动,如同一个血泵,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不息,周流全身,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在这一点上,中医理论所言心的功能,与西医学中心脏的功能,是基本一致的。心脏有节律的搏动,使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这就是所谓的心动应脉。
二、脉动应指
随着心脏规律性的搏动和间断性的射血,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使动脉管壁随之发生周期性的搏动,并且沿着动脉血管壁往下传播,如果传播到腕后的桡动脉处,即可触摸到跳动的脉搏。这个地方就成为平常看到的医生、护士、甚至运动教练,了解心率快慢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中医学中所谓的寸口。即是指腕后桡动脉的浅表部位, 根据中医理论,脉搏的搏动不仅与心,血泵有关系。而且与脉管内运行的气血,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气血是形成脉搏搏动的物质基础。血液的运行,不仅依赖于心的主宰与推动作用,还需要肺、脾、肝、肾的协调与配合。
肺,通过肺朝百脉,参与宗气的生成,而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决定了脉象胃气的多少;脾主统血,保障血液在脉管内循行,而不溢于脉外。
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调节循环血量,又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无阻。
肾藏精,为元阴元阳之根,也是脉象之根。肾精可以化血,又是血液的重要来源。
因此中医在切按寸口部位的脉搏时,不仅仅是数心率,了解脉搏搏动的快慢。而且还要通过感知脉搏搏动位置的浅深、长短、宽窄、流利度、软硬度、力度等等,从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盛衰。
中医将这种手指按压在寸口,感知脉搏搏动的情景,称为脉动应指。
三、象由心成
中医认为心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心主神明,与人的感知觉、记忆、识记等等是有关系的,属于今天所谓脑的功能。医生在切脉的时候,将手指下感知到的脉搏的搏动情景,与心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对接,印证,进行加工,形成印象,得出脉象的诊断,这就是象由心成。 例如,医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指力切按脉搏,感受到只有在运用轻指力切按时,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脉搏搏动,如果重按,反而感动搏动力稍有减弱,就像按在一块漂浮在水上的木板的感觉。这时,医生就把这种脉搏搏动称为浮脉。 将其特征形容为:如水浮木。
脉象的诊断是医生手下摸到的脉搏形象在心中或今天所谓的大脑中的映射或投影。
因此,中医所谓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其形成是医生与搏动者的脉搏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概括为:心动应脉,脉动应指,象由心成。由此,中医所说的脉象与西医所说的脉搏不能完全等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