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le 于 2016-12-3 23:31 编辑
说起头痛,大家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遭遇过头痛。而偏头痛又是头痛中常见类型。经常看见有人用手捂着半边头,难以忍受。
偏头痛是什么?
典型的偏头痛发作初期,多先为一侧头痛,自颞部开始,出现胀痛钻痛或搏动性疼痛,然后扩展至整个半侧头部或整个头部,有时也会出现头痛紧压麻木感觉。每次头痛可以只限于一侧,亦可左右两侧交替发生。
偏头痛,是针灸临床常见的治疗有效的病症。
常用选穴——足临泣
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和小趾夹缝中,足临泣与头临泣上下对应,主治头目之疾。为与头部本经同名穴头临泣相区分,冠以足字。 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五腧穴中的输木穴,属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侧头部主要是足少阳胆经所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是对经络学说应用的描述。因此要选用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来治疗偏头痛。 中医认为,疼痛多与经络不通有关,不通则痛。偏头痛的发生,多与经络气血瘀滞有关。而对于这种气血壅滞于上,却选择下部的穴位治疗,是源于内经中的选穴原则。《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
什么是气反?
气即病气,反即逆,气反即气机上逆。明代医家张介宾解释说:“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病在上,取之下,上壅者疏其下也。”
这种通过针刺下部的穴位,来治疗上部病证的方法,称为上病下治。上病下治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
人体是通过经络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病理联系。上病下治,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疗法有所区别。
上病下治的适用范围
著名的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四种病证都采用了上病下治的方法。正确掌握上病下治法,除了要掌握穴位的基本位置外,必须对人体上部包括头目耳鼻口,咽喉,胸背部,脏腑经络与下部脏腑经络循行关系了然于胸。正如《扁鹊心书》中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慢性顽固性偏头痛
遇到一些慢性顽固性偏头痛,属于瘀血阻滞者,可以遵循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配以局部穴位治疗。
如率谷穴,是足少阳胆经穴,又位于病变局部,也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穴位之一。临床常用透刺或放血的方法来治疗。
上病下治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脏腑经络,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机能而确立的法则。这一法则,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可以应用于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的各个层面。
总之,上病下治,是针灸临床非常重要的取穴原则,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