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形成的机理及询问方法
排泄大便,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早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即与大便的形成及排泄有直接的关系。
下面将大便的排泄,简单的归纳为以下两个要素: 1、推动大便排出的动力—阳气的推动作用;相当于西医说的肠的蠕动。 2、肠道的内环境,即肠道的濡润。
如果阳气充足,气机通利,大便排泄就会正常,规律。凡是影响到上诉两个因素就会出现大便排泄的异常。
大便的形成除了大肠的传导外,还与各脏腑的协调有关: 脾的运化 肝的疏泄 肺的肃降 肾的温煦 津液、气血的充盈 因此,临床中通过询问大便的情况,可以了解大肠及脾、肾、肝、肺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及气血、津液的状况。 《景岳全书》中说到: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
问大便时应询问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一、排便的次数,排便间隔的长短 正常情况下,一日排便1-2次,也可2天1次,有规律。
二、大便的形状和颜色 正常大便为棕黄色成形便,便内无脓血、黏液及未消化的食物等。 异常大便包括干燥,软不成形,甚至水样便,或夹杂血、脓、不消化的食物;常见的异常颜色有黑色,陶土色,或血便。
三、排便时间与排便感觉 排便时间并无明确规定,因人而异,有一定规律。 异常情况例如凌晨出现肠鸣,腹痛,要注意是否是五更泻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排便顺畅,无不适感觉,一般一次排便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同时要注意的是,如厕时不要看书或玩手机,以避免出现便秘。 如果排便时或如厕后,肛门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下坠感,或一次排便排不顺畅,或一次排便时间过长,均为排便的异常情况。
大便异常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大便异常归纳为三个方面:便次异常 便质异常 排便感异常
一、便次异常: 1、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便次减少,或称大便难。 病因病机: a、肠道环境: 热结肠道,津液受损或津液亏少,或阴血不足,使肠内燥化,肠道失润而便秘。 b、排便动力:气虚而推动无力或气滞而传导不畅,均导致传导不利而便秘。
2、泄泻,是指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便稀如水样 病因病机 a、肠道环境: 脾气虚弱、肝郁脾虚、肾阳亏虚,均可使脾失健运,清浊不分,下渗大肠,导致燥化不及,肠内水湿过多,从而泄泻。 b、排便动力: 湿热内蕴,一方面导致湿阻肠道,另一方面导致热迫肠道,使传导加快,均可导致泄泻。 一般来说,突发性泄泻属于实证,久病体弱的泄泻属于虚证。 特殊情况:五更泻,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痛减,伴形寒肢冷,腰膝酸痛等。其病因病机多属脾肾阳虚。
二、便质的异常 上面介绍到便秘和泄泻,都伴有便质的异常,除此之外,以下还有一些情况:
1、完谷不化,是指大便中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临床意义,多属脾胃虚寒,或肾阳亏虚,不化水谷。 当然,如果有人说,昨天吃了老玉米,第二天感觉大便中有玉米粒的情况,不属于完谷不化,因玉米含丰富膳食纤维,肠胃不能完全吸收,是正常现象。 对于婴儿,如果在大便中有脂肪滴,俗称奶瓣,也属于完谷不化的情况。
2、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肝郁脾虚 大便先干后稀---脾胃虚弱
3、便血 是指大便带血,或便血相混,或便后滴血,或全为血便,或成柏油样黑便。 临床意义及病因病机分析:多因胃、肠脉络受损所致 肠燥血热,气血瘀滞,湿热蕴结所致痔疮、肛裂---出血鲜红; 大肠湿热所致痢疾---大便脓血; 脾不统血或瘀阻胃肠所致柏油样黑便等。 胃、肠脉络受损,部位不同,出血状态不同,分为远血和近血,表示出血处与肛门的距离,其中: 远血:多为上消化道出血,常为柏油样黑便。 近血:多为直肠或肛门附近的病变,常血色鲜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大便出血,是痔疮或肛裂导致的。然而临床当中,在直肠靠近肛门部位的癌症,也可表现为大便出血,所以提醒大家不要误诊。
三、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即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多为大肠湿热,热迫大肠所导致泄泻或痢疾。 2、里急后重,是指腹痛内急,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其机理为湿热内阻,肠道气滞。多见于大肠湿热所致痢疾,是痢疾的典型症状。 3、排便不爽,是指排便不通畅,有滞涩难尽之感。因大肠湿热;肝气犯脾;食滞胃肠,导致气机郁滞不畅,故排便不爽。 4、滑泻失禁,是指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甚则便出而不自知,又称滑泻。多是由于脾肾阳气虚衰,肛门失约。多见于久痢久泻或年老体衰所致脾肾阳虚的患者。 5、肛门气坠,是指肛门有下坠之感,甚则脱肛,常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病机是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清气不升。多见于久泻、久痢,脾虚气陷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