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le 于 2016-5-29 21:37 编辑
排泄小便,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小便为津液所化生,其排泄与膀胱有直接的关系。早在《内经》就说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也就是说,膀胱具有储尿排尿的功能,其开合有赖于肾的气化作用。同时,小便的形成和排泄还与肺的通调,脾的运化,三焦的气化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问小便可了解多个脏腑的功能及津液的盈亏与输布的情况。
询问小便的内容,包涵尿量,尿次和排尿感觉; 1、尿量 健康成人每昼夜总尿量约1000-1800毫升,受饮水、温度、出汗、年龄、体质等因素的影响。 2、尿次 健康人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也会受饮水、温度、出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晚上喝了一大杯水,晚上就有可能起夜排尿,也就是排尿与饮水有关。 3、排尿感觉 健康人排尿顺畅,尿流不间断,无疼痛等不适感觉。
那么小便的异常表现以及相应的临床意义:
1、尿量异常,分别为尿量增多、尿量减少 a、尿量增多,是指尿次尿量均明显超过正常量次。 多见于虚寒证,阳气虚,气化能力下降,导致小便清长量多,伴乏力畏寒等; 也可见于消渴病,即尿量增多,同时伴有多饮,多食,消瘦等。
b、尿量减少,是指尿次尿量均明显少于正常量次。 多由于化源不足:热盛伤津;汗吐下太过;失血伤津等,这些原因,均使体内津液不足,尿来源不足,即尿量减少。 相反当水湿内停: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液无法排出体外,停于体内,泛溢于肌肤之下,形成水肿,也表现为尿少。
2、尿次异常,分别为小便频数,癃闭 a、小便频数,是指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 临床中,多见于膀胱湿热,气化失司,而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等。 另外,当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也会使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尤甚。
b、癃闭,是指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主要原因是:三焦的气化失司;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功能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前列腺肥大的情况。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种情况 虚证,因肾阳不足,气不化水;肾气亏虚,开合失司;脾气虚弱,升降失常。以上三种原因,都会导致排尿困难。 实证,因肺热气壅,肃降失职或瘀血、结石、湿热阻于下焦,而排尿障碍。
3、排尿感异常,分别为小便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 问小便,还需要注意小便颜色和质地的改变 正常小便的颜色是淡黄色,晨尿色较深,如喝水少,或吃过颜色偏黄的食物,颜色也可能会加深,黄疸也会使尿色变黄。 尿液的质地,是指尿液是否清澈,或多泡沫,酱油色小便,混杂有血块、血丝,砂石,浑浊,或脂膏样物等。
a、小便涩痛,是指小便排出不畅而痛,或伴急迫、灼热等感觉,也就是常说的尿频、尿急、尿痛。 多因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常见于淋证,为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系感染的相关病症(与性病“淋病”不同)。 淋证,要结合小便色质及病程等,分为热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等。 热淋,指湿热淋,湿热阻于下焦而引起; 血淋,是指小便时伴有尿血的情况; 石淋,是指尿中有砂石; 膏淋,是指尿中浑浊脂膏样物; 劳淋,是指淋证反复发作。 其共同点,均为小便涩痛。
b、余沥不尽,是指小便后点滴不尽,又称尿后余沥。 多因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常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衰者。
c、小便失禁,是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多因肾气不固,或下焦虚寒所致。特别注意,一些神志昏迷的病人,出现小便失禁,是危重症候。
d、遗尿,是指经常在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的一种症状,俗称尿床。 多因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 对3岁以内的儿童,肾气未充,还未养成排尿习惯,尿床是正常的;而对于3岁以上,甚至十几岁的少年,出现尿床现象,则为异常情况。另外,遗尿也可见于老年人。 由此可见,肾气不足,可出现夜尿增多,尿后余沥不尽,遗尿,癃闭等症状,都与肾的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所以虽然膀胱是储尿、排尿的器官,与尿液的排泄直接相关,但同时小便正常与肾气充盛和肾脏功能的正常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