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医舌诊的内容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舌头的解剖结构及主要生理功能。
舌是人体口腔中的重要器官之一。舌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和舌骨,由许多纵横交错的横纹肌组成,外覆盖有特殊的黏膜。
舌的结构精巧而复杂。舌在口腔分为上、下两面,舌背(舌面),和舌腹(舌底)。上下两面相移行的部分,称为舌的侧缘。
舌背部
舌背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通过人字(V字)界沟,将舌分为前部的2/3为舌体,后部的1/3为舌根。在舌体和舌根分界线,界沟的中央后方,有舌盲孔,是识别舌体与舌根分界的重要标志。舌体正中有一条不甚明显的纵行皱褶,称为舌正中沟。
舌 体
舌体是在口腔内外活动的较大部分,在中医舌诊中,将舌体的前端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型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体两侧称为舌边。
请注意这里的舌根,与刚才解剖学中的舌根,指的不是一个位置。
舌 底
关于舌底部,当舌上翘时,可看到舌底。舌底正中线上,有一条连于口腔底的粘膜皱襞,叫舌系带。在舌系带下端的两侧,有一对小而圆的隆起,叫舌下肉阜。其顶部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在中医学中,将左侧的开口称为金津,右侧的称为玉液。
在舌系带的两边,透过粘膜可见到浅蓝色细小的舌静脉,中医学称为舌下络脉。
舌乳头
舌乳头,舌背表面覆盖的粘膜粗糙不平,形成了位数众多、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突起。舌乳头按其形态、大小、分布部位,分为四种。分别是:丝状乳头、蕈(读迅)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
丝状乳头,数目最多,体积较小,遍布于舌体背面,以界沟附近及其夹角内最为密集,形如圆锥状乳白色的软刺。丝状乳头表面角化的鳞状细胞,经常有剥落现象,扫描电镜观察,呈鳞片状脱屑。
上皮不断角化与剥落,脱落的细胞与食物残渣、唾液、细菌等混杂,填充于丝状乳头角化树的间隙内,形成白色的苔状物,即为舌苔。
临床中病理性厚苔,则是由丝状乳头未脱落的角化层及丝状乳头之间填充的食物碎屑、唾液、细菌、白细胞等形成。
丝状乳头在青年时期最为发达,老年逐渐平滑,没有味蕾,缺乏味觉功能。
蕈状乳头,数目较少而体积较大,散布于丝状乳头之间,以舌尖及两边最多。乳头的蒂短而窄,顶端肥大,典型的形似蘑菇。
蕈状乳头表面上皮较薄,无明显角化,透过上皮隐约可见乳头内的毛细血管,所以活体上该乳头呈鲜红色小点。
蕈状乳头的形态、色泽改变,是影响中医舌质,尤其是舌质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初生儿的蕈状乳头比成年人为多。乳头上皮内有味蕾,有味觉作用。
轮廓乳头,体积最大,数量很少,沿界沟的方向,排列于其前方。轮廓乳头形如倒置锥状。顶端膨大、平坦,并较周围稍高。
叶状乳头,位于舌侧缘的后部,腭舌弓的前方,呈叶片状。人类的叶状乳头已退化,仅少量残余。小儿的较清楚,内含有味蕾。
总之与舌象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了解这些舌头的解剖知识非常有助于对一些舌象形成的现代机理的认识。
|